<
t6b1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春情薄 > 第73章
    姜姝也不还嘴,只道:“祖母不信就算了。”

    她低声说:“祖母常年信道,想来无事,但孙女是不敢的,怕死后被丢了油锅。”

    老夫人气得胸口痛,眼眶红润起来。

    姜慧见两人如此,想要开口调和,却被三少夫人拦住了。她朝着贴身婆子使了使眼色,让人去请婆母过来。等回过神,就见祖母却突然盯着六妹妹道了一句:“若我非要如此呢?”

    三少夫人头疼起来。她原本以为这个家里最难相处的人应是从乡野回来的六妹妹,结果六妹妹懂事有礼,祖母却是这个样子。

    她只能去看六妹妹,想着她低头,先让此事过去,其他的事情等以后再说。却又听见六妹妹说:“祖母,天下没有这般的道理。”

    三少夫人心想,完了。

    两人都不是省油的灯。

    果然老夫人怒道:“我是你祖母,便是这个家的道理。你大伯父和二伯父战死沙场……”

    姜姝依旧神情平静:“可是外头四百八十寺,祖母难道都要夷为平地么?”

    老夫人不可置信,“什么?”

    十几年了,自从儿子死后,只要她提起死去的儿子,人人都顺着她,还是第一次有人这般顶撞她。

    她怒不可遏:“跪下!”

    又是这两个字。

    姜姝深深叹了一口气,好似听见了什么无理取闹的话。

    她坐着没动。

    且有些怔怔出神:这就是她当年每每想起就委屈的事情么?

    这还真是……她摇摇头,只觉得自己大了还是有些好处的。

    姜慧坐在一边目瞪口呆,但这段日子六姐姐一直都是温柔乖顺的模样,对她也是笑盈盈的,母亲又常常夸赞,贸然这般,她便先在心中替她说起话来。

    祖母未免也太霸道了些。

    无论怎么样,逝者为大,何必要逼迫人家改了信奉呢?

    等朱氏过来的时候,她便先去外头等着,见了人就急急道:“母亲,这也怪不得六姐姐,她只是性格倔了些,不懂得变通罢了。”

    若是她,便先答应着,办不办是另外一回事了,必定不会当场起冲突的。

    朱氏听了慧慧如此说,心里也有数了。于是进了屋,先将人拉着站在自己身边,训斥几句,“怎么敢跟祖母争执?”

    又看着老夫人,“母亲,她还小呢,又从蜀州刚回来,不懂事,你万不可跟她置气。”

    老夫人还是给朱氏面子的,怒气忍下去,只道:“看着乖顺,却有一身逆骨。”

    姜慧松口气,以为这般就可以了。她就去看六姐姐,却见她眼神奇异,迟迟不动,似乎在努力回忆着什么。

    姜慧纳闷,就见祖母突然落泪,对母亲道:“当年,你大哥和二哥去战场,我就不同意。蜀州蛮夷,实在是罪该万死!”

    仅这么一句话,母亲就犹豫起来,脸上也浮现出悲恸之色,牵着六姐姐的手去了一边。

    她听不见,却见六姐姐的脸上神色越发古怪。

    她心中犯了嘀咕,便忍不住凑过去听,正好听见母亲劝诫道:“即便有所不愿,但你是小辈,她是长辈,长辈让跪,也该跪下,怎么能任性妄为呢?”

    朱氏拉着姜姝的手,轻声道:“你从淮陵回来,一口蜀音,你祖母何曾怪罪于你?她退了一步,你也该退一步。”

    她说,“姜姝,你别倔,我这段日子耗费心血教你道理,不是让你来对付家里人的,你万不可让我失望。”

    话音刚落,就发现姜姝恍然大悟一般看着她。

    继而听见她喃喃点头道:“确实。”

    她感慨出声,“母亲,我当初……我确实……最怕你对我失望了。”

    所以你说跪,当年的我即便再委屈,也是会跪的。

    原来是这样跪了下去。

    这样跪下去,老和尚的生恩她保住了,养恩也还了。

    两边都齐全,只有她自己兀自委屈,便跪着哭了起来。

    她一直是个拧巴的人。对于母亲,她尤其拧巴。

    这跟母亲的性子也有关系。她虽也是高门主母,但城府不深,脸上藏不住神情。所以即便是十六岁的她,也能从母亲的脸上窥得一二心思——尤其是品论她在淮陵种种不得时宜的习性。

    不是嫌弃,也不是厌恶,而是两者之外的瞧不上。

    母亲也不是不喜欢她,她是不喜欢她在蜀州那段经历。

    这于世家出身的母亲也许是顺理成章,理所应当的事情,但她当年却犹如一只拧成麻花的炮仗虎,心思敏感,又因自小没有母亲,对母亲很是在意。便越是在意,越是介意,于是总要寻几句话刺过去,刺得母亲直哭。

    有理也成了没理。于是只能跪下去。且跪的声音越大,越痛,她可能还最痛快——这般就显得她的自尊和骨气多一些,也能让她日后在母亲面前说起此事的时候更理直气壮。

    ——实在是愚蠢。

    如今想想,这也是吃了没有学识的亏。因为不会讲大道理,便只能通过不甘示弱的顶嘴和跪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可糟糕的是,母亲却会讲道理,更糟糕的是,她还挺吃母亲讲的这套道理。

    她摇摇头,第一次没有依着母亲的意思跪下去,而是神情不变,对着朱氏讲出上辈子不懂说的道理,“难道母亲也觉得我生于蜀州,长在蜀州是我的过错么?所以连祖母不曾因我说蜀音而怪罪,我便要感恩戴德了?”